盐城人大:奔跑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今年以来,盐城市人大常委会紧扣“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要求,锚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现代化”目标,从政策规划执行、法治保障供给、民生民情民意、载体平台建设、能力质效提升等五个方面,依法履职,创新探索,努力让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美丽画卷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走深走实!”把殷殷嘱托转化为依法履职铿锵足迹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殷殷嘱托,激励人心,催人奋进。“要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上对标对表,走深走实!”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第一时间组织学习,紧扣稳产保供、农业科技创新、耕地保护和擦亮盐城农业“金名片”,系统谋划和部署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现代化中的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相关任务。
“盐城是产粮大市,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140亿斤。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在全省设区市范围内率先启动《盐城市粮食安全保障条例》立法调研,完善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盐城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消费各个环节,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种粮大户,察看储备粮库,围绕粮食安全进行调研,加快粮食安全保障立法进程,努力为“中国碗”装上更多“盐城粮”发挥有力的法治保障作用。
这是盐城市人大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盐城市人大常委会注重示范带动,组织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并与“聚焦发展高质量、勇当五个排头兵”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围绕“三农”领域粮食安全、产业振兴、耕地保护、乡村治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上下联动开展立法、监督、视察调研等各项工作,全市各级人大思想“一条心”、行动“一盘棋”,牢记殷殷嘱托,在希望的田野上依法履职。
“脚上沾泥土,胸中淀真情。”盐城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大兴调查研究,深化开展人大代表“勇当排头兵,争做五大员”活动,动员引导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今年3月1日,《江苏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正式施行,盐城市人大组织发动各级涉农人大代表宣讲《乡村振兴促进法》《江苏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解读人大加强乡村振兴监督的最新要求,阐释政府乡村振兴目标及路径,切实把乡村振兴的惠农政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为广大农民群众和“三农”工作者送上一颗“定心丸”。
“多往前迈一步!”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底气”
“《乡村振兴促进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过去一年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新成效。要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着力打造农业强市。”“要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厚植科技的土壤。”“建议加大对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的监督力度,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在2023年盐城市县乡三级人代会上,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成为高频“热词”,各代表团首次对同级政府《乡村振兴促进工作报告》进行了讨论和审议,代表们结合实际谈了很多意见与建议。这一切,源于盐城市九届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加强乡村振兴监督工作的创新探索。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乡村振兴促进工作情况。”“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乡村振兴促进工作情况”……翻开《乡村振兴促进法》《江苏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沉甸甸的人大“责任感”直入眼帘。盐城是农业大市,农业是盐城大事,如何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更好发挥人大作用?“多往前迈一步!”盐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王荣“定调”,全市各级人大要学习贯彻好、创新落实好《乡村振兴促进法》《江苏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法治底气”。
为此,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在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的框架下,率先研究出台加强乡村振兴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构建以乡村振兴促进工作综合报告、专项报告“两项制度”,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聚焦“五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人大助力乡村振兴“235”工作机制,在连续五年召开常委会会议审议政府年度乡村振兴促进工作报告的基础上,今年首次组织代表在人代会上对同级政府乡村振兴促进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全国首家实现市县乡三级人代会审议乡村振兴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覆盖,较好地推动了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从“纸面”落到“地面”。
“农业产业链条不长,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市场影响力还不够大。”“专业人才匮乏,乡村人才引进留用比较困难。”……这些在人代会期间代表审议时提出的普遍性、代表性问题被列入市人大常委会常态化监督项目贯穿全年,成为全市各级人大合力监督的重点焦点。“促进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深入实施,筑牢粮食安全保障,助推建设和美乡村……基层人大在助力农业现代化中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不少乡镇人大干部和基层人大代表纷纷表示,推动乡村振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履职的底气更足了、信心更强了。在全市各级人大的共同推动下,2022年盐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15.2亿元,一产增加值793.8亿元,总量均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三年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等次……
“一盏灯”“一张网”“满天星”,发挥好乘数效应
“在认真阅读《江苏省家庭农场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后,我建议在‘总则’中清晰界定家庭农场的具体规模,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我建议将《条例》(草案)第二十三条表述完善为‘鼓励家庭农场依法组建或者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本来以为座谈会很快就能结束,没想到大家发言这么积极。”在射阳县乡村振兴基层联系点举行的一场涉农法规征集意见座谈会上,大家讨论的热烈程度有些出乎会议主持人的意料,“这说明基层联系点没有流于形式,而是接地气、有生气、充满烟火气,推动了‘人大’与‘人民’的‘双向奔赴’。”
如何扩大人民在乡村振兴中的有序政治参与?盐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乡村振兴基层联系点,不断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乡村振兴基层联系点一头连着人大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缩影和鲜活载体。“为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反映出他们的诉求,我们在界定基层联系点范围时,力求兼顾不同地域、行业和领域,包括乡镇、街道(社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最大限度体现出代表性和多样性。”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云岭表示,下一步,将围绕监督触角延伸到基层、民智民意汇聚在基层、代表作用发挥在基层等方面,致力织密覆盖全市的乡村振兴基层联系点“网格”,努力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打造乡村振兴“盐城样板”方面作出创造性探索。
如何以“点”促“面”推动“盆景”变“风景”?盐城市人大常委会依托建立乡村振兴“235”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全市各级人大“协同监督”“联动监督”的“乘数效应”,助力农业现代化。“如果说人大助力乡村振兴‘235’工作机制是主干,那么全市9个县(市、区)人大分别打造的特色模块就是枝叶,主干与枝叶共同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覆盖的人大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矩阵。”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东台市构建精准选题、专业分工、紧贴一线的乡村振兴“多元监督”体系,建湖县建立“2+3+N”乡村振兴工作模式,射阳县把基层联系点建立在乡村振兴产业链、服务链、监督链上,阜宁县依托“代表云家”打造乡村振兴“双清单”“双推选”“双报告”“双测评”品牌,滨海县形成“1个专工委+10名专家+N位人大代表”的履职联动机制,响水县实施县、镇人大推行乡村振兴工作报告制度,大丰区推进乡村振兴“闭环化”监督,盐都区实施专题询问、专项监督“两专”工作法,亭湖区精选议题助力农村“小田变大田”……
人大发力,代表助力,群策群力。从乡村振兴基层联系点的“一盏灯”,到全市各级人大协同推进、联动监督的“一张网”,再到万名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满天星”,盐阜大地正在发生的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一处处生动的新变化,汇聚成新时代盐城人大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下一步,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将以实际行动坚定不移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征程上感恩奋进,步履坚定,足音铿锵!
来源: “江苏人大发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