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深入调查研究
——察实情听民意 找问题解民忧
今年是云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履职第一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监督工作计划》明确,要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入手,创新监督方式,开展质询监督。为做好前期调研工作,省人大常委会结合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相关部署要求,集中开展了民生领域重点工作调研。
5月30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召开质询会议,对我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标滞后问题进行质询,省卫生健康委领导班子成员到会答复。雷桐苏 摄
为找准监督选题,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梳理了近三年来省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提出的涉及教育、卫生领域的议案和建议302件,其中医疗领域意见主要集中在“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健康数据互联互通”等方面。同时,通过省信访局,对近三年信访件中反映涉及看病就医、医患纠纷、教育发展等民生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收集研究分析。2020年以来,全省共收到群众信访反映医疗卫生问题6192件,其中,涉及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信访3644件。
深入基层才能察实情、听民意,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分赴省内外多地开展调研,实地走访了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注重积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调研期间赴代表工作站和代表联络室,召开民生恳谈会,听取各级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反映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及意见建议。为掌握真实情况,调研组还随机走访调研了思茅区南屏镇半坡村卫生室等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组成调研组,分别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开展教育、卫生领域工作情况专题调研。王舵华 摄
调研发现,当前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仍存在不少短板不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医疗卫生人才结构性短缺、人员队伍不稳定,不能满足基层群众就医需求。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基层医疗机构设施简陋、设备不足——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紧张。例如,某州(市)108个乡镇卫生院中,有62个面积小、科室设置不足,没有达到按服务人口配置建设面积的标准;1093个村卫生室中,有392个面积不到100平方米,业务、生活用房混用;医疗设备配备不足,不少乡镇卫生院没有配齐DR系统、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等大件设备。
基层卫生人才基础薄弱、供需矛盾突出——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总量不足,基层医疗机构编制内人数不能满足日常医疗服务需求,大量使用临聘人员的问题突出,各级医疗机构负担较重;高层次医疗技术人才匮乏。2021年全省有乡镇卫生技术人员56563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24.5%,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比仅为3.2%;乡村医生待遇偏低,流动性大。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地处偏远山区、条件艰苦,懂专业有技术的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同时,现有乡村医生队伍老化与非专业化现象突出,整体执业资质偏低。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高、短板明显——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没有配备专业的公共卫生服务人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难以按质按量完成;家庭医生签约率较低,签约服务质量不高,虽然规定每季度走访服务一次,但很多地方基本没有走访服务,家庭医生作用发挥仍然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基层急救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县、乡、村级急救中心体系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生命急救支持体系,急救设施匮乏,急救及紧急转运救治能力薄弱。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医疗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先进的医疗技术、优秀的医疗人才稀少且基本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州(市)、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普遍薄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足,我省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建设缺乏配套政策机制,且信息化程度、信息整合度明显偏低,无法支撑管理体系有效运作;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政策难以落到实处,职能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举措引导患者合理就医、推动分级诊疗政策落地做实。
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滞后,资源利用率低——省级层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系统繁多,且各个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融入和对接,系统间转换操作复杂,造成资源浪费,群众就医感受不佳;各州(市)卫生健康区域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部分地区卫生健康区域信息化建设尚未启动,现有的居民健康、家庭医生签约个人电子档案与基本医保、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患者基础信息未能互联互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不互认,重复检查检验极大增加了群众的就医负担。
“找准、找实问题,是我们开展好监督的‘头道工序’。”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蒙冬梅介绍,全面梳理代表建议议案、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和扎实开展调研是确定此次质询选题的基础。希望通过开展好质询,督促省卫生健康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筑牢基层基础,改善服务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