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把人大工作的“根”深深扎进人民土壤
如何打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最基层百姓保持密切联系的“最后一公里”?调查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反复强调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做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身体力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做好人大工作,从调查研究开始。就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后不久,赵乐际委员长赴广东调研,轻车简从,深入一线,广泛接触干部群众,倾听基层声音,以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彰显了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新气象。加强调查研究,把“根”深深扎进人民土壤,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重大课题。
调查研究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必修课。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乐章中,人民始终是主旋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体现人民意愿、听到人民声音。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人大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和特色,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大工作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大工作才能充满生机活力。人大作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代表机关,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来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这就决定了调查研究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必修课,是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的必经程序,是每一位人大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人大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谋划和推进。
调查研究是人大各项工作的必经流程。
从高质量发展到增进民生福祉,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依法治国,从食品药品安全到生态环境保护……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重点明确了12个方面的调研内容,每一项都与人大工作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人大工作涉及领域广泛、专业性强、影响面广,一部法律法规的问世、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一件代表建议的提出,都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大各项工作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人大工作才能更加符合中央要求、契合基层实际、顺应群众期盼、切实发挥作用。
在立法工作中,民主立法是基本原则,调查研究是前置程序。要让每一部法律都成为精品佳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必须坚持“开门立法”,主动问法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做好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编制工作,赵乐际委员长先后前往珠海、广州等地,主持召开部分省区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座谈会等,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广泛凝聚立法共识。
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了吗?法律实施效果如何?“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对此,百姓的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用好用足人大监督权,必须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的作用,广纳民意,把监督的“眼睛”、“耳朵”延伸到田间地头,将百姓急难愁盼作为着力点,使人大监督更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增强实效。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身上有着鲜明的人民底色。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既是人大代表的天然优势,也是代表依法履职的基本要求。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必须经过充分调研,要脚踩泥土、走进群众,真正了解老百姓在想什么、忧什么、盼什么。调研期间,赵乐际委员长在同基层人大代表交流时强调,人大代表要虚心向群众学习,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依法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调查研究是人大工作提质增效的推动力。
调查研究被称为人大工作的“生命线”。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任期的五年,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人大履行好职责、行使好职权、发挥好作用离不开调查研究。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人大工作者必须扎实练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
开展调查研究,既要“在场”,迈开步子,扑下身子;更要“在状态”,真心实意融入群众,听百姓真话实话心里话。要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变为“履职清单”,将一个个难题转化为造福人民的法律规定、具体举措、实际行动,切实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调查研究不止于纸面文字、不流于会议形式、不虚于表面文章,实实在在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不断提高人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
调查研究不仅仅是工作方法,更彰显了一种价值、一种作风、一种精神。人大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代表人民意志、表达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的过程。点滴细节中,蕴含着中国民主的实践逻辑,彰显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独特优势,呈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最鲜活最真实的面貌。植根人民沃土,调查研究蔚然成风,人大工作的根基更牢、底气更足、活力更旺,定会凝聚起团结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