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扶沟蔬菜产业“飞”起来
——访省人大代表、扶沟县长张颖波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对于扶沟这样的传统农区、蔬菜生产大县来说,既是动力,更是机遇。从去年牵手一亩田到通过一亩田平台帮助菜农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互联网+”为扶沟蔬菜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扶沟县县长张颖波接受记者采访,畅谈了利用“互联网+蔬菜”,让扶沟蔬菜产业“飞”起来的美好前景。
张颖波代表说,扶沟县是全国首批果蔬十强县,蔬菜常年种植面积52万亩,年产量310万吨,产值接近50亿元,蔬菜种植是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由于信息渠道的不畅,扶沟蔬菜也存在着销售不畅、菜贱伤农等现象。去年3月份,扶沟县抢抓机遇,与国内最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一亩田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成为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我省创新“互联网+蔬菜”的第一个农业大县。
张颖波代表说,根据合作协议,双方从电子商务从业者培训、农村“创客”扶持、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精品蔬菜销售对接等方面深入合作。一亩田集团派驻12名员工,用4个月时间对全县蔬菜种植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多次组织蔬菜种植大户及经纪人进行电子商务培训,手把手教种植户及经纪人使用手机APP发布供应信息。县财政扶持100余万元,改造提升两个产地批发市场、7个田头市场,并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安装22处LED显示屏,推送实时交易价格。越秀蔬菜园区种植胡萝卜2000亩,初期销售价格偏低,通过与一亩田集团合作,把胡萝卜销售信息经网站发布后,不但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而且远销到巴基斯坦、越南,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一亩田集团销售,每亩胡萝卜比平时多卖150元左右。
张颖波代表说,以一亩田为纽带,扶沟蔬菜从种到收再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种植环节,通过全国的交易大数据,菜农实现了根据网上订单、大数据来组织生产,做到以需定产,最大限度降低产品销售风险。在管理环节,引进了物联网技术,通过电脑就能监测大棚内温湿度,发条短信或点下鼠标,大棚就能实现自动开关放风口,自动浇水、喷洒农药,并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土壤、肥力、气候等进行大数据分析,据此提供种植、施肥相关的解决方案,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在销售环节,通过一亩田电商平台在线上重点推广扶沟蔬菜,扩大扶沟蔬菜的辐射影响范围,增加扶沟蔬菜知名度和销售半径,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客户前来采购。通过创新“互联网+蔬菜”新模式,实现蔬菜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充分对接,去年4月份以来,全县有1500个种植户使用一亩田APP交易平台,在一亩田APP交易平台发布瓜果蔬菜信息50余万次,帮助菜农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在首届中国蔬菜品牌大会上,扶沟县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评为“中国十大蔬菜之乡”,“旺达莲藕”、“雅滨”被评为“中国蔬菜百强品牌”。谢伏瞻省长莅扶调研时对扶沟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一亩田电商助推蔬菜产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互联网+’,绝不是简单地将农产品放到网上去卖,解决农民‘卖难’、市民‘买贵’的问题,是更深层的变革。”张颖波代表认为,通过蔬菜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解决流通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有力推动了扶沟蔬菜产业提质转型,成为撬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杠杆。(毛琦 李凤霞 王彭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