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以“六个坚持”为抓手实现精准脱贫
中共周口市委书记、周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徐 光
周口是豫东农业大市,基础薄弱,脱贫任务艰巨。一是贫困人口多。农村贫困人口47.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近1/10,是河南省贫困人口占比较大的省辖市之一。二是贫困面积广。所辖7个县中,有5个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2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另外项城市、川汇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也存在一定的贫困人口,630个贫困村13.3万贫困户,分布零散、点多面广。三是贫困程度深。一些贫困村还面临着吃水、行路、上学、就医、贷款等诸多困难,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四是脱贫难度大。扶贫开发方式粗放,农业生产单一、结构调整缓慢,贫困村、贫困户内生动力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农村劳动力素质低、转移就业难度大,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贫困群众增收依然困难,因病致贫、因灾返贫、无力脱贫现象依然存在。
周口市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是要使47.3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为此,周口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六个坚持”为抓手,实现精准脱贫。
一、坚持精准方略不松动,建立脱贫攻坚新机制。制定下发了《中共周口市委、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18年底全市稳定脱贫,再经过2年巩固提高,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周口市“十三五”规划中,把扶贫开发攻坚规划作为一号专项规划,明确扶贫开发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工作中,建立“三本账”、绘制“五张图”、做到“八个准”,即每个贫困户都要有脱贫计划进度账、脱贫措施办法账、脱贫帮扶责任账,每个贫困村要制定贫困对象分布图、任务进度分解图、致贫原因反映图、计划措施细则图、年度进出动态图,做到脱贫对象分布识别认定准、家庭状况掌握准、致贫原因分析准、扶持计划措施准、台账进度记录准、享受政策宣传准、进出信息录入准、动态变化捕捉准。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尽扶、应退则退。建立健全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严格按照脱贫标准和脱贫任务进行精准考核,脱贫一个、验收一个、注销一个。
二、坚持产业扶贫不松手,拓宽脱贫攻坚新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吸纳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贫困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同时,把产业集聚区和新城区开发、旧城区改造、商务中心区建设统一规划、统筹推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集聚区延伸、覆盖,实现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对接,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集聚区内就业,人口向产业集聚区周边集聚。目前,全市产业集聚区拉动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超过100万人。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围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扶贫龙头产业和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扶植、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不断增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目前,周口发展市级以上农民示范合作社71家、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1572家。三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2015年,周口积极探索“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增收模式,建立了“群众入股自愿、项目公司化管理、资金市场化运行、政府全程监督、专账独立核算、贫困户享盈不负亏、固定利润分红”的长效精准扶贫机制,帮助扶沟县988户贫困户分别与4家企业“成功牵手”,依托产业成功入股扶贫资金600万元,实现了贫困户投资、就业、收益与企业发展多赢。
三、坚持基础建设不松劲,夯实脱贫攻坚新平台。一是构建“大交通”格局。全面加快大路网、大港航、大物流、大公交、大民航现代交通“五大建设”,推进公路网络化、港航现代化、物流集约化、城乡公交一体化、民航服务大众化“五化”提质增速。郑合高铁开工建设,新周高速建成通车,内河航运捷报频传,西华机场建设创出“周口速度”,周口的交通格局已经由节点式向枢纽式转变,一个外达内畅、多向辐射的立体交通体系正日益呈现,这对促进周口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实现周口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快速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完善农村路水电气“保障网”。“十二五”期间,周口通过专项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累计修建乡村道路1253.8公里,解决了538个贫困村的“行路难”问题;通过电力提升改造项目的实施,实现了390个贫困自然村通生产生活用电;通过危房改造项目的实施,对4.5万户农村居民居住的危房进行了改造。通过农村沼气设施建设,建设沼气用户104770户,乡村服务网点498个,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69处,大中型沼气工程31处,改变了农村以秸秆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有效改善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居生活、生产环境。三是强化“互联网+”扶贫效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实施数字广播电视入户工程。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发源于周口的“卖货郎”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在各县市区都建立了县级运营中心,乡村社区服务站发展到300多个,农民受惠数以万计。
四、坚持服务民生不松懈,补齐脱贫攻坚新短板。一是加强知识技能培训。贫困群众要跳出贫困陷阱,根本要靠教育。当前,周口贫困户中因学致贫的孩子占比达到7.3%,涉及3万多个家庭,如果这些孩子不能接受到正常教育,就存在继续成为下一代贫困人口的可能。周口以“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为抓手,加大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力度,培训8万多人次,形成了沈丘物流、西华的哥等一批具有周口特色的知名劳务品牌,使20万人实现稳定脱贫。二是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目前,周口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有2.2万户,占所有贫困户的16.69%。周口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不再发生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门诊统筹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三是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人口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将靠家庭成员供养的参与社会生活的自理困难的重度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目前,农村纳入低保人口5.9万人,占所有贫困人口的12.5%。四是关爱农村留守人员。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在关爱他们的同时,还提高他们的致富技能。周口大力推行“巧媳妇”工程,让留守妇女在不耽误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的同时致富,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而且促进了社会管理和稳定。
五、坚持全员参与不松散,凝聚脱贫攻坚新合力。一是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制。强化市、县、乡、村四级责任,实行“倒计时”,制定“作战图”,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形成四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落实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包、保、挂”制度,建立和实施市党政领导分包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市级领导分包乡镇制度,不脱贫不脱钩。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抓实抓好软弱涣散村集中整顿,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好村级组织在扶贫项目实施、农民合作组织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落实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三是开展定点扶贫帮扶。扎实开展“下基层听民声解难题办实事”活动和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活动。目前,周口有2个中直单位定点帮扶的沈丘县、淮阳县,20个省直单位定点帮扶全市的20个贫困村,105个市直单位定点帮扶全市105个贫困村,市、县两级派出帮扶队员2610人,向所有贫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现了干部驻村帮扶全覆盖,现在全市13.3万贫困户每户都明确了帮扶责任人,为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整合多方力量参与扶贫。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多方力量,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大力倡导民营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参与脱贫攻坚。积极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建设脱贫攻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立精准化的社会扶贫资源配置机制。目前,由各县市区开展的“村企共建”活动、市工商联开展的“千企帮千村”活动和市文明办开展的“爱心包裹”公益活动,都已经成为社会扶贫的品牌。
六、坚持督查考核不松软,确保脱贫攻坚新成效。面对周口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必须夯实责任,强化担当,加强督查考核,狠抓落实。一是开展“小康杯”竞赛考核。组织开展扶贫开发“小康杯”竞赛活动,制订下发了《周口市扶贫开发“小康杯”竞赛活动方案》和《周口市扶贫开发“小康杯”竞赛考核评价办法》,通过开展第三方评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坚决杜绝“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建立了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并对获得“小康杯”县级杯的先进县进行通报表彰。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用好公开、暗访、问责三个法宝,加强督察问责。建立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机制,严格脱贫验收办法,明确摘帽标准和程序,确保摘帽结果经得起检验。二是实施实施“四制”工作综合考评。把脱贫攻坚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考评化,构建起对县市区、市直部门、驻村帮扶工作队三个考核评价体系,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达到了用目标引领工作、用项目带动工作、用责任保证工作、用考评促进工作的目的。三是改进贫困地区干部选拔使用机制。实施“量化比选”和“火线优选”选人用人办法,突出用人导向,把扶贫开发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长期在贫困地区一线、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并提拔使用。加大驻村干部考核力度,不稳定脱贫不撤队伍。对在基层一线干出成绩、群众欢迎的驻村干部,重点培养使用。
(原载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杂志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