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周口人大网 >> 代表风采 >> 浏览文章

    汶川记忆——2008.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纪实

    2024/8/2 9:54:14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16年前的“汶川5.12特大地震”,对汶川乃至全国人民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和难忘的创伤。在这场恐怖的灾难中,中国人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挺进汶川展开殊死营救。其中,周口军人刘挺时任54671部队二营政治教导员,他与战友们闻令而动,经过16个小时的千里奔袭,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陈家坝。81个日夜,刘挺与战友们从生命搜救到灾后重建,用血和泪在废墟上书写了抗震救灾的感人篇章,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群体”荣获称号,个人荣立二等功。
      刘挺现任周口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退伍后,他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在周口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期间,年度考核多次被评定为优等,10多次受到省人大、市委、市人大表彰。
    在人大工作多年来,刘挺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军人本色。当年在汶川的81个日夜让他永生难忘,今天是“八一”建军节,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退伍军人的“汶川记忆”,也以此致敬为党和人民建立不朽功勋的人民军队!

    在岁月的悠悠长河中,有些日子犹如沉重的巨石,永远沉入人们心灵的深处,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

    回想在“汶川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的81个日日夜夜,我心中感慨万千。那是一段充满泪水与汗水、痛苦与坚韧的日子。在那场浩劫中,我既看到了生命在灾难面前的渺小,亲身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见证了绝望中的希望之光。也目睹了每一位救援人员疲惫却坚定的身影,无数人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与死神展开殊死搏斗的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正是这些震撼心灵的画面,让我无数次产生强烈的冲动,想要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在此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献礼,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周口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挺

    听令出征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打破了汶川的宁静,大地的颤抖撕裂了无数国人的心。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地震,让数以万计的生命化为齑粉,数以万计的家庭支离破碎,数以万计的人们痛失亲人,数以万计的家园沦为废墟。天崩地裂,满目疮痍;残垣横亘,生离死别,中华民族在那一刻噙满泪水。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迅速发出号令,一时间全军部队和广大武警、消防官兵紧急动员,千里驰援,纷纷派出先头部队分别以空降、铁路输送、摩托化开进的方式从多个方向向汶川挺进,一场生死大营救迅速全面展开。

    我们团作为英雄“铁军”的一支部队,作为济南军区从陆路向灾区开进的第一批先头部队,第一时间以铁路输送的方式向灾区开拔。经过16个小时的千里奔袭,于5月13日下午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陈家坝。

    点击浏览下一页
    部队集结待发

    灾情就是命令,救援任务紧迫,刻不容缓。部队迅即就地展开救援行动。官兵们不顾余震、山体滑坡的危险,背着沉重的救援工具,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与时间赛跑。官兵们奋力挖掘着废墟,有的战士双手被划破鲜血淋漓却毫不在意,只为寻找可能的生命迹象。废墟上那一抹抹绿色的身影,成为了灾区人民心中最坚实的依靠。官兵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的使命与担当,在废墟上书写着伟大的抗震救灾篇章。

    深夜救援

    5月19日凌晨2时,我拖着连日的疲惫刚刚睡下不久,突然一阵急促的单机铃声响起。电话那头,政委用急切的声音下达命令:“陈家坝数名村民被困堰塞湖,当地群众请求救援,命令你营迅速组织精干力量前去救援!”

    时间就是生命,任务不可等待。放下电话,我容不得多想,立即发出号令,短短两分钟时间全营列队完毕,从队列中挑选40名党员骨干组成党员突击队前去陈家坝执行救援任务。

    前进的道路异常崎岖艰难,艰难得让人难以想象。凌晨4时30分,天刚蒙蒙亮,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难行军,突击队到达了距离陈家坝不远的一片空地,早已在这儿等待的几名求救的年轻村民迅速和我们接上了头。他们告诉我,通往村子的唯一道路因山体滑坡而中断,滚落的巨石堆积形成了堰塞湖,村子被围困,尚有几名老人困在村子里,生死未卜,之前曾有两支救援队尝试救援,因无法前往而被迫中途放弃了救援。

    点击浏览下一页
    带领党员突击队救援被困群众

    无路可走,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闪烁跳动。只能沿山脊开辟通道,我在心中迅速形成救援方案,并向政委报告,政委点点头表示同意。

    出发前,政委脸色凝重,用低沉的声音再三叮嘱我:“这些弟兄们就交给你了,无论如何要确保大家的安全,一个都不能落下,我在这里等着你们凯旋归来!”

    “请政委放心,保证完成任务!”我向政委立下了军令状,尔后开始向第一座山头进发。受地震破坏后,山体垮塌、滑坡,山脊上沟壑纵横,到处是深不见底的裂缝,仿佛是张开狰狞的大嘴,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吞噬。每行走一步都非常艰难,困难程度远远超出了我出发之前的想象和预估。行进间,不远处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大声响,如晴天霹雳。透过山林望去,对面一座海拔1600多米的山体因余震发生山体滑坡,顷刻间泥土夹裹着硕大的巨石像瀑布一样咆哮着从落差300多米的山顶倾泻而下,令人望而生畏,浑身颤栗。

    说心里话,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心里忐忑不安,也打起了退堂鼓,是进还是退?进,40名官兵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向团首长交待?退,则违背初心,辜负被困群众的期盼。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进与退的抉择面前,军人崇高而神圣的使命激励着我继续前行,绝不能退缩。

    上午11时左右,经过艰难爬行,我们顺利到达目的地,只见被困的6名老人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坐在废墟上不知所措,眼神里充满无助和恐惧。看到我们前去救援,老人们欣喜万分,似乎是看到了救星。

    时间就是生命,一刻都不能停留。我们来不及休息,认真搜索确定没有其他遗留的被困群众之后,迅速组织队员强行背着6位老人原路撤离。

    点击浏览下一页
    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劝导被困群众紧急撤离

    下午4时30分左右,行进中突然听到身后一名战士报告:“教导员,我的脚崴了,走不动了,你们先走吧,我自己在后面慢慢地走!”当我回头看时,卫生员小石正呲着牙咧着嘴,满脸痛苦地坐在地上,用手捂着右脚踝。

    屋漏偏遇连阴雨。正说着,天气骤变,霎时天空阴云密布,并刮起大风,山雨欲来风满楼。“同志们,现在气象条件越来越差,我们在这里多停留一秒,危险就增加一分,大家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住,走不动就是爬也得爬回去,一个都不能掉队,我要带着40名兄弟平安回家!”我大声喝道!不停地鼓励着大家,队员们便打起精神佝偻着身体继续艰难地前行。

    点击浏览下一页

    救援途中站在悬崖边上判定前进方向

    天气变化越来越快,天色也开始昏暗,一切都在朝着对我们十分不利的方向发展,而返回的路还很漫长,我和大家一样既恐惧又非常的无奈、无助。

    正当我们感到绝望之时,远处传来直升机的轰鸣声,声音由远及近,从我们头顶掠过。战士们似乎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欣喜若狂,一边齐声高声喊叫,一边脱下迷彩服拼命地甩着,试图被飞行员发现,然而无论我们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心中燃起的希望泡沫瞬间被破灭。队员们依靠顽强的意志、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念,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前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近1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我们终于平安返回。营救过程中,先后历经13次飞流直下的山体滑坡,如果遭遇其中一处,我们可能就永远长眠在异地他乡。幸运的是,一路上所有的风险都被我们化险为夷。现在想起来还感到后怕。

    见到政委那一刻,看到他那焦急万分的神情,我抑制不住感情的闸门,泪水夺眶而出,向政委行了个庄严的军礼:“政委同志,二营党员突击队列队完毕,应到40名,实到40名,顺利完成救援任务,请指示!”声音铿锵而坚定。

    “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团党委向你们表示感谢!稍作休整,随时准备迎接新的任务,整理行装再出发!”政委的话语中饱含着对队员们的关心和厚爱。

    挺进水观

    5月20日,地震已经过去了第8天。根据上级命令,抗震救灾由生命搜救阶段转入灾后重建阶段。根据上级部署调整,我们团奉命从北川县转移到平武县执行抗震救灾任务。而我们二营则兵分两路,营长带领一部分官兵执行一处军事目标的安保任务,我则带领其他120名官兵奔赴水观乡执行抗震救灾任务。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平武县水观乡与外界完全隔绝,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地震“孤岛”。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受灾的群众需要我们,军人的使命在激励我们,哪怕前进的道路是刀山还是火海,我们都要义无反顾。

    点击浏览下一页
    冒雨带领全营120名官兵跋山涉水向地震“孤岛”水观挺进

    当天突降大雨,加之不断的发生余震,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频繁发生。通往水观乡的道路因多处山体滑坡再次被阻断,我们只得徒步跋山涉水,途中必须翻越大雁山这座天堑,别无选择。我们一大早从团部营地出发,每名官兵背着重约60斤的背囊,携带必要的生活物资向水观乡开拔。

    我们经过艰难地冒雨爬行,全程历经14个小时,于傍晚时分徒步强行军到达水观乡政府所在地。到达水观乡之后,我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只见一群受灾群众聚集在一顶帐篷下面,个个满脸惊恐、目光呆滞,精神萎靡、饥寒交迫,见到我们仿佛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全然不顾浑身的疲惫和饥困,争先恐后地把我们团团围住,这一幕幕情景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

    与我们接头的水观乡党委刘书记紧紧地拉着我的手介绍说,这些群众都是附近受灾后无家可归的村民,乡党委、政府用仅有的几顶帐篷在这里搭建一个临时安置点,临时安置130名受灾群众,脚下这块平地是全乡最大的一块平地,面积仅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点击浏览下一页
    到达水观当天晚上,没有帐篷,官兵用树枝搭建草棚宿营

    天公不停地在为地震中罹难的人们哭泣,淅淅沥沥下了一天,夜间气温更低,官兵们冻得身上瑟瑟发抖。劳累了一天的官兵穿着雨衣躲在临时用树枝搭起的草棚子下面席地而坐,相互依偎着睡了一个晚上。

    调查灾情

    5月21日早上,雨终于停了,久违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官兵们经过了一夜的休整,虽然条件艰苦恶劣,同时还经受着不断来袭的强烈余震的考验,但个个精神抖擞,充满着旺盛的战斗意志,昨日行军的疲惫似乎早已消除殆尽。

    简单的充饥之后,刘书记带着我边介绍情况边查看灾情,此时,我才真正理解“孤岛”的意义——地震发生后水观乡与外界彻底隔绝,成了被世人遗忘的角落。以至于我们这120名官兵到达灾区第32天后才和家人取得联系,家人们在日夜牵挂中度过了倍受煎熬的32天。

    水观乡行政区域面积9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070人,人口密度异常稀疏,居住非常分散。120名官兵分成6个组,每组负责一个村,每天一大早携带干粮出发,早出晚归,进村入户,调查灾情、宣讲政策、帮助灾后重建。一天下来,不停地辗转每个组最多也只能走访四五户人家。

    点击浏览下一页
    在平武县公安局长的陪同下进村入户调查灾情

    到达水观乡第四天,我们所携带的生活给养消耗殆尽,遇到了最艰难的生活保障问题,举步维艰。更可怕的是,官兵们每天晚上还要经历着余震的考验和折磨,睡觉不敢脱衣服和鞋子,和衣而睡。受不断发生的强余震影响,部分官兵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睡梦中惊厥,紧张、害怕、恐惧。

    点击浏览下一页
    为应对频发的余震,官兵夜间休息和衣而睡

    天无绝人之路。没有吃的,官兵们就凭借练就的野外生存能力,利用执行任务的间隙,在山坡上挖那些刚刚结出来的仅有鸡蛋黄那么大的土豆。土豆挖完了,就把从废墟下扒出来的干玉米籽浸泡后煮熟充饥。部分战士因吃干玉米籽导致消化不良,发撑、腹泻,体力不支,造成非战斗减员。于是,官兵们又自发地挖野菜。幸运的是,山坡上长满了成片成片的野苋菜。就这样我们每天在执行救灾任务中靠吃野菜度过了十几个艰难的日日夜夜。

    成功排险

    水观乡凤鹤村所在的一座山体垮塌三分之二,滚落的巨石、泥土堆积在山谷中形成一座大坝,像一座大闸坚不可摧,山脚下小溪内从岷山积雪融化流下来的冰水被拦截,形成了灾区第二大堰塞湖——马鞍石堰塞湖,其容积在灾区36座堰塞湖中仅次于唐家山堰塞湖。

    进入6月份,气温逐渐升高,上游岷山积雪融化加剧,加之隔三岔五的降雨,马鞍石堰塞湖水位越积越深,一旦决堤势必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令下游数千名群众雪上加霜。

    排险任务迫在眉睫。受领任务后,官兵们夜以继日奋战在马鞍石堰塞湖排险的路上,每天趟着冰冷刺骨的溪水把一根根电缆、一箱箱炸药、一根根雷管安全运送到堰塞湖堤顶大坝上,有的战士脚被锋利的石块划破了,有的战士肩膀被磨出了血泡,小腿肌肉冻得发僵,但官兵们苦中作乐,无一退缩。

    点击浏览下一页
    官兵行进在马鞍石堰塞湖排险的路上,运送爆破物资器材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6月23日上午,随着“??rdquo;的一声响彻云霄的震天巨响,马鞍石堰塞湖顺利成功实施爆破,湖水似万马奔腾,倾泻而下,这颗悬在灾区群众头顶的巨型“炸弹”顺利排除。当晚,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报道灾区第二大堰塞湖顺利实施爆破的消息,官兵们欢呼雀跃,欣喜若狂。
    灾后重建

    马鞍石堰塞湖排险后,我们继续转入灾后重建工作。每天进村入户调查灾情、宣讲政策、心理疏导、收割庄稼、清理废墟、搭建板房等。

    点击浏览下一页
    灾后重建阶段,协助当地群众收割小麦

    官兵们每天穿梭在废墟和残垣断壁之间,既要面对地震带来的种种危险,还要提防时而出没的毒蛇袭击和“吸血鬼”(旱蚂蝗)、“咬人草”(毒麻)的侵扰。勇敢的官兵们没有因为这些伤痛而停下脚步,被叮咬了就简单地处理了一下伤口,便又继续投入到紧张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心中始终充满无尽的力量。

    灾后重建最艰巨的任务莫过于清理废墟,那堆积如山的废墟,曾经饱含着无数人的回忆和生活的痕迹。官兵们拿起各种工具,从清晨到日暮,每天不停地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裳,尘土沾满了脸庞,但官兵的眼神中却始终透露出坚定和执着。

    进入7月中旬,道路、电力、通信等逐渐在恢复。借着临时被打通的关键窗口时机,搭建临时板房所需的各种建材已开始源源不断地运进来。官兵们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临时培训,很快掌握了板房搭建程序、技巧。大家齐心协力,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暴雨倾盆,都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在困难与伤痛面前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平安撤离

    积力所举无不胜,众志所为无不成。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对口援建,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7月中下旬,根据上级命令,抗震救灾部队陆陆续续撤离汶川灾区。

    7月30日,我们完成抗震救灾任务,接到撤离命令。说心里话,当接到撤离命令时,每名官兵心中都有一种强烈的不舍。群众得知我们即将撤离水观乡的消息时,纷纷赶来送行。他们眼中噙满泪水,为我们送来亲手绣制的锦旗,为每名官兵佩戴上自制的红花,表达对人民子弟表深深的谢意和眷恋。

    点击浏览下一页
    撤离水观时群众自发送来锦旗

    出于安全考虑,上级命令我们必须绕开大路以徒步的方式撤离。撤离之路,仍要再次翻越那座高耸入云的大雁山。途中,连日的劳累,我的双膝关节炎发作,疼痛愈发剧烈,行走困难,一名战士顺手撇断一根树枝给我当拐棍支撑身体,身边另外两名战士见状,也迅速靠过来一左一右紧紧地搀扶着我下山,他们的手传递着力量和温暖。

    点击浏览下一页
    撤离途中翻越大雁山,双膝关节炎疼痛加剧被战士搀扶着行进

    终于,在历经了漫长的9 个小时后,我们成功地翻越大雁山,官兵们心中升腾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胜利喜悦和突出重围的成就感。

    告别灾区

    从水观乡撤回后,我们在团部营地休整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部队整建制撤离平武县,转至绵阳火车站实施铁路输送。

    那一天,阳光洒在离别的车站,为即将到来的送别增添了一丝温暖。火车站前广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放眼望去,偌大的广场上人头攒动,送行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来。男女老少,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和不舍,他们手中拿着鲜花,举着“感谢亲人解放军”的标语,眼中饱含着泪水。

    点击浏览下一页
    部队撤离灾区时,在绵阳火车站应群众要求合影留念

    在喧闹而又温暖的氛围中,军列缓缓启动,我们作为最后一批撤离的抗震救灾部队连夜告别了汶川灾区。战士们在车窗边向送行的群众挥手道别,很多群众则在站台上追逐着火车,不停地挥手,直到火车消失在视线之中。那一幕,成为了所有人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那是对人民子弟兵深深的感激与敬意,那是人生中最璀璨的光芒在闪耀。

    荣获表彰

    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临危不惧、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在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表现出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气概,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彰显了党和人民的磅礴伟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唱响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英雄凯歌,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上新的壮丽篇章。

    我们二营也有幸荣获表彰,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我也因率领二营官兵出色完成抗震救灾任务,功绩卓著,被集团军记二等功,并被师党委树为抗震救灾先进典型,在全师各部队驻地为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等巡回做先进事迹报告15场次。

    然而,我更想说的是,这份荣誉绝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军功章里凝聚着全营官兵的心血,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为能与他们并肩作战而感到无比自豪。这份荣誉也激励我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继续秉承和发扬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永葆军人本色。


    作者简介

    刘挺,男,河南淮阳人,1973年4月出生,1991年12月入伍,1994年11月入党,大专文化,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54671(军改后代号为71309)部队战士、文书、排长、干事、教员、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后勤处副处长、政治处副主任、政治教导员等职。2009年6月退出现役。历任周口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科员、秘书科长、四级调研员,现任周口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年的军旅生涯期间,多次执行“急、难、险、重、危”重大任务,先后参加96长江抗洪抢险、98长江抗洪抢险、7·14澧河抗洪抢险、汝河抗洪抢险,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自然灾害抢险救灾、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等任务。

    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多次荣获优秀士兵、优秀学员、优秀党员、基层军官标兵、机关干部标兵、军事训练先进个人、后勤管理先进个人、优秀政工干部等荣誉,2008年任政治教导员期间,参加汶川抗震救灾所带领的二营功绩卓著,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群体”荣获称号,个人荣立二等功。2009年以来,在周口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期间,年度考核多次被评定为优等,十多次受到省人大、市委、市人大表彰。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21    香港内部精准资料袋 版权所有
    香港内部精准资料袋主办
    豫ICP备15036050号-1 豫周公网安备:4116000213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太昊路中段 值班电话:0394-8357398 信箱:[email protected]
    技术支持:中原传媒
    总访问量: 7440410 次